河北保定定兴县造林首次用上北京财政资金

  一马平川、水肥土沃、盛产粮食,是大多数人对保定市定兴县的第一印象。然而,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污染、森林覆盖率低等环境问题近年来也困扰着这里。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这个距离北京89公里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正在适应其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的功能定位,打响一场改变传统种植结构的战役。

  北京定兴合作造林9000亩

  2月9日下午,驱车行至定兴县定兴镇、东落堡乡一带,绵延数千亩的法桐、白蜡、油松等,在春寒料峭中孕育着勃勃生机。

  记者看到的,正是定兴县去年集中精力打造的万亩生态林。目前,这个规划面积2.4万亩的项目,已完成造林绿化1.6万亩。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便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定兴县2016年京津保地区造林绿化合作项目规划设计》。但是,一个平原产粮大县,为何开始造林?

  定兴县农业局副局长兼林业局局长刘雅明介绍,去年省林业厅出台相关办法,将无地表水替代的小麦种植区耕地,列入了项目造林范围,下达到定兴县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林业项目达4000亩。另外,去年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实施京津保中心区造林绿化合作项目,作为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的节点城市,定兴被列为项目承担县之一。“这是我县与北京合作造林的首次尝试,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合作造林9000亩,北京当年给予一次性每亩3000元的补贴。”刘雅明说。

  万亩生态林建设采用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合作建设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集体组织农户流转土地,与绿化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土地流转合同规定的期限内,由定兴县财政每年每亩补贴土地流转费用1000元,其余300元由企业承担。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定兴县九丰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根得知建设万亩生态林的消息,立即承包了3000多亩。2月9日风很大,记者跟着李根漫步在他承包的东落堡乡田侯村旁的一片千亩生态林里,风开始变得柔和。在河北平原地区,按传统方法种一茬小麦,一般要浇四次水左右,而种树只需头一年浇水,接下来如果是降水正常年份基本不用浇。对于处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定兴县,种植成片森林就像建造了一个天然聚水盆,能极大提升这里的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根据省政府印发的《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包括定兴县在内,我省廊坊、保定、沧州共有33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列入了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范围内,主体生态功能是为京津冀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在国家统筹部署下,合理调减耕地规模,适当增加生态用地比重。以大网格宽林带建设成片森林和恢复连片湿地,扩大生态空间,整体构建环首都生态圈。

  北京企业闻“树”而动

  对李根来说,种植生态林,可产生多重经济效益。种树第一年可以进行林苗一体化种植,适当加密林木,后期卖树苗或景观成树将是收入之一。他承包的生态林里,一棵整形成“迎客松”的油松,市场价可达几万元。林下还可循序渐进适当发展林粮、林药、林菌一体化种植。初步测算,林下间种省水杂粮红薯,每亩地毛收入可达2500多元,间种桔梗、天南星、白芷、金银花等中药材,收益好的每亩能挣3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定兴县万亩生态林也吸引来了北京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合作。北京柏易金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保定恒兴食品有限公司在定兴县万亩生态林内开展林菌种植实验,养殖珍贵菌类红褐菇,市场售价高达每斤50元至100元。

广告
相关文章: